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十句遗言

日期:2017-12-16   点这儿关注 好文分享

/data/upload/image/20180824/1535109084900109.jpg

在纷纷扰扰的近代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凡的历史人物。他们活着的时候为近代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而他们临终之际的遗言也为其人生画上了一个或完满或遗憾或悲怆或无奈的句号。那么,今天达摩君就带大家盘点一下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十句遗言。

林则徐(1785—1850)

星斗南!

 

1850年,林则徐再次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但却病逝于半路。据称在去世前,林则徐曾指天三呼“星斗南”,这令人匪夷所思。后世史学家也对这三字遗言提出过不同的猜测,目前来说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第一,“星斗南”暗喻俄罗斯,实则是指出俄罗斯将会成为中国的心腹大患;第二,林则徐想表达的其实是“新豆栏”。新豆栏是广州的洋人聚集地,林则徐死前大呼“新豆栏”,是想暗示他的死是由外国人造成的。故后人猜测林则徐有可能是被外国商人或由外国商人所雇佣的一些人所杀。

谭嗣同(1865—1898)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898年,清政府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抓,史称“戊戌六君子”。9月22日,“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行刑前,谭嗣同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之后从容就义,年仅33岁。

李鸿章(1823—1901)

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讦谟。臣在九原,庶无遗憾。

 

1901年,李鸿章北上,与八国联军媾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此时,这位被伊藤博文称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力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的人”,面对风雨飘摇的局势,也深感力不从心。他往返各国使馆,反复磋商各项条款,又身负诸多无端的谩骂指责,终于心力交瘁,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于是,他支撑着病体给远在西安的慈禧太后写下了人生最后一份奏折,在奏折中他再次提出了要推行新政,才能令国家自强中兴。写下奏折后不久,这位晚清柱石轰然倒塌,享年78岁。

孙中山(1866—1925)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1925年2月24日,孙中山先生自知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一份政治遗嘱,一份家事遗嘱,一份致苏联遗嘱。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致苏联遗嘱由孙中山英文口授,苏联顾问鲍罗廷笔录。我们熟知的这段遗言,便是孙中山的政治遗嘱。直到3月11日,孙中山预感自己即将故去,遂在遗嘱上签字。3月12日,一代革命者孙中山病逝于北京,享年59岁。

王国维(1877—1927)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像往常一样,雇了辆人力车,来到颐和园。他点上一支烟,深深吸完,然后一跃跳入昆明湖,自沉而死。事后,人们在他的衣袋里发现了一封遗书,上面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陈寅恪先生曾评价道:“为文化所化之愈深,愈感文化衰落之苦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瞿秋白(1899—1935)

此地甚好。

 


作为书生的瞿秋白,阴错阳差地成了一个政党的掌舵人,以至于被挤出权利中枢后,他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并十分感谢这一决定。1935年,被滞留在江西的瞿秋白被抓,在监狱中他完成了自己的临终绝笔《多余的话》。6月18日,瞿秋白被押赴福建长汀罗汉岭,行刑前他采撷唐宋诗人的四句诗,巧妙连缀成一首绝笔诗。诗罢掷笔,正行至一八角凉亭,见风光绮丽,瞿秋白含笑左右:“此地甚好。”遂英勇就义。至死,瞿秋白仍是一副书生派头。

鲁迅(1881—1936)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但老朋友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鲁迅先生于1936年9月5日在病中写下杂文《死》,文中提到了他的这七条遗嘱。除此之外,对于仇敌,文中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第二天,天津《大公报》刊登了鲁迅的这七条遗嘱。不久,鲁迅的挚友蔡元培写下挽联: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自此,鲁迅的遗言流传于世。

杨靖宇(1905—1940)

我杨靖宇虽然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如今大多数部下罹难,只剩下我一人。如今我的抗日同志还在各地辗转,日本帝国主义必定有灭亡的一天。不用多说了,开枪吧!

 

1940年2月,杨靖宇将军独自一人躲避日军的追杀。在此之前,他的战友兼接班人程斌背叛了他,他最信任的贴身警卫张秀峰背叛了他,不久身边仅剩的15名战士也牺牲了。走到南三道崴子,杨靖宇遇到一位老乡,他掏出钱,希望对方帮自己从城里带点干粮和水。老乡走了,回来时带回了一队日军。杨靖宇被包围,壮烈牺牲。幸好,日军的战地实录留下了杨靖宇的那句临终遗言,日文原版为:

「今命を惜しても如何ともし难い。多数の部下を失って自分一人が今ここに在ると难も、まだ同志は各地転戦している。必ず帝国主义の灭亡の日が来る。自分は最后まで抵抗するから远虑なく射って吴れ」

张自忠(1891—1940)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1940年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被日军包围,战至左臂中弹,手下仅余数百名官兵,仍旧屹立不倒。最终全军覆没,壮烈殉国。就连见过张自忠的日军都说:“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威严。”张自忠牺牲后,日军久久注视着他的面颊,在一阵鸦雀无声的肃穆后集体向其遗体敬礼。日军广播电台的播报也一改此前傲慢自大的风格,说:“张总司令以临危不惊、泰然自若之态度与堂堂大将风度,从容而死,实在不愧为军民共仰之伟丈夫。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最虔诚的崇敬的默祷,并将遗骸庄重收敛入棺。”

弘一法师(1880—1942)

悲欣交集。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弘一大师年表》中记载道:“九月初一日,书‘悲欣交集‘’四字,与侍者妙莲,是为最后之绝笔。”1918年,李叔同在虎跑定慧寺剃度出家。这位绚烂至极的风流才子,最终却抛妻弃子,选择与青灯古佛为伴。举世在哗然之际,也纷纷猜测他遁入空门的原因,但几十年过去了,谁都未能猜透他的真实想法。林语堂曾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既然已到红尘之外,红尘之中的人又怎能理解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更多内容>>
推荐内容:
阅读: 次